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廣覓全球資源 育人才惠灣區

文匯報

港中大(深圳)校長:採英文教學 合作逾百海外名校 助力接軌國際 

高等教育一直被視為深圳的短板。深圳第一所高校深圳大學始建於1983年,當時深圳全年財政收入不過1個億,卻捨得擠出5千萬元人民幣辦大學。儘管如此,深圳的高校數量還是一直遠低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其他一線城市。根據深圳《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圳將力爭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25萬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強市。在大力吸引國內名校資源的同時,致力於打造國際化都市的深圳,在引入高等教育資源方面,也在積極招攬全球優質資源。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看來,當前深圳特區的發展,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國際化高端人才。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 深圳報道 圖:受訪者供圖、資料圖片

「剛開始辦學的時候,香港的朋友問我,辦這樣一所大學,對香港有什麼好處;深圳朋友問我,辦這樣一所大學,對深圳有什麼好處。我告訴他們,創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雖然辛苦,但是我們要看得更遠一下,我們是在為大灣區20年後培養人才。」2012年,教育部批准由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按合作辦學形式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2013年,時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的徐揚生獲聘擔任學校校長。201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啟動在內地進行本科、碩士、博士的學生培養體系。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始在全球遴選師資,推行的「中西合璧,古今通會,文理融合」教學理念得到廣泛認可,招生7年以來連續5年在廣東省錄取分數線最高,迅速躋身一流大學。
今年3月,學校2018級學生王曉宇收到了牛津大學Mansfield College的錄取信,驚喜地跳了起來。他將和5名同學一起前往英國學習,享受牛津大學本科生同等權利。牛津大學交流生項目(VSP)今年共錄取25名來自內地高校的學生,港中大(深圳)入選學生人數與清華大學並列第一。這也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牛津大學展開合作以來被該項目錄取的第三批學生。

逾七成畢業生選擇灣區就業 

「國際化的英文教學模式,超過六成本科學生在學期間就可以具備海外學習經歷。」 這成為該校吸引眾多學生的亮點。徐揚生介紹,目前港中大(深圳)開展實質性交流與合作的海外名校夥伴數量已經突破100所,近50%高校綜合排名在全球三大排名系統中名列世界百強,遍布世界29個國家和地區。這樣的交流規模不僅在內地高校名列前茅,甚至超過了一些香港學校。

徐揚生表示,現在學校培養的人才中,大多數已經留在大灣區,根據學校發布的2019年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選擇直接就業的本科畢業生近九成選擇在一線城市工作,超過七成留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

2020屆本科畢業生尹梓芊將入職華為,成為一名智能製造與精密製造研發工程師,學校的官方主頁上分享了她的故事。本科是環球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專業的尹梓芊,早在大二就開始「排兵布陣」:除了在港中大(深圳)的課程中接觸到一些數據處理工具(比如SPSS),她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交流交換時主動選修了包括數據庫管理語言等在內的課程。「身為我校的第三屆本科畢業生,親眼目睹學校的資源慢慢豐富起來,比如大學一直努力跟國外高校談新的項目合作;學院安排校外導師項目給我們這些小白與業界對接的機會;就業和升學季的輔導諮詢與邀請學長學姐進行經驗分享。就是通過這樣一代一代的傳承,我們才變得越來越好吧,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徐揚生認為,了解中國情況又熟悉國際規則的國際人才,不僅深圳,香港都很有需求。「香港中環的一個銀行主管都曾說過,即使在香港,真正明白國際金融規則的,或者熟悉英語和普通話的雙語人才,不是很多。除了金融領域,大灣區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這樣的人才。」

聯合企業研發轉化應用成果 

徐揚生指出,香港高校在基礎科研方面已有相當的優勢,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不僅延續香港高校在基礎科研的優勢,在產學研方面能夠與企業密切結合,快速應用研究成果。

據悉,港中大(深圳)與騰訊、京東等成立多個聯合實驗室,進行學術前沿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騰訊AI Lab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依託學校的人才及學術研究優勢、騰訊AI Lab的研發及產業應用優勢,聯合培養博士生,引進國際高端人才,聯合開展研究工作,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機器智能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7月剛開設的數據科學學院,則應當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發展需求創建,在學術研究以外,已將研究成果廣泛應用到社會中,與順豐、華為、京東、滴滴、羅湖醫療集團等企業建立深度合作。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還作為深港國際科技園開園首批引進的項目之一,將致力於生物醫藥創新研發與轉化,並為大灣區科研院所、生物醫藥企業等機構提供國際一流的研發及轉化的平台服務。

文匯報

◆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共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與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合作共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與吉林大學、昆士蘭大學合作共建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暫定名)
◆與清華大學和加州伯克利大學合作創辦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
◆與佐治亞理工學院以及天津大學合作共建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暫定名)
◆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和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建設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暫定名)
◆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等建築研究院合辦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際設計學院(暫定名)
◆與劍橋大學和北京大學聯合辦學

文匯報

20多年前,徐揚生放棄豐厚待遇,從美國回到中國在香港任教,多年來不僅在科學領域發光發熱,還致力推動香港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合作。10多年前,徐揚生帶領團隊為香港中文大學在內地的合作調研,選定深圳作為發展城市,隨後他出任港中大(深圳)的首任校長。從美國到香港,再到深圳,徐揚生對於特區的發展有着特別的感情:「我是浙江人,但是我對深圳的熱愛,已經超過了家鄉。」

他回憶,10多年前帶領團隊到內地調研,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才28歲,而當時香港的則是43歲。「全世界很難找到這麼年輕的城市,那麼多年輕人為什麼到這裏來,是有道理的,發展好,有機會,其次是這裏的人不在乎你的背景。這既是特區當下最大的吸引力,也是特區未來發展最大的潛力。」

對特區未來的展望,徐揚生說,希望深圳對標國際化大都市發展,而不是跟周邊的城市對比。「深圳地域不大,發展需要更多的腹地,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所以周邊的發展也很重要。」

他認為,過去深圳特區的發展與香港密不可分,可以稱之為兩個兄弟,未來與香港的結合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發展契機。但當前兩地合作由於各種原因還比較局限,兩地交流應該從社會層面開始,例如工業界,學校,而不是僅僅靠政府主導。他建議大學之間加強交流合作,甚至推行學分互認,「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學校有很多學分可以互認,我們不一定所有的學校都互認,但可以在一部分學校中進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