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沒計地球山火和火山爆發帶來的二氧化碳量 !
文匯報
極端天氣過去一周肆虐全球,美加出現嚴寒和暴風雪,但這並非溫室效應減弱的跡象,恰好相反,這正由於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加劇北極暖化,令本來位於當地的「極地漩渦」減弱,從而向南部移動,為中緯度地區帶來異常大雪和嚴寒。英國地質學會最新研究指出,科學界原來低估了暖化的威力,意味地球在溫室氣體的威脅下,其實比我們以為的更脆弱,未來極凍和極熱的反常天氣將愈來愈頻繁。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國麟、林嘉朗、張易
北極上月初非常和暖,北極圈以北的普拉德霍灣錄得攝氏3.8度,是1968年以來12月錄到的最高溫度。北極冬季氣溫溫和,部分原因在於北太平洋的高氣壓擾亂了大氣環流系統,向北移動的噴射氣流在加拿大西部被阻,被迫掉頭流向美國東南,令美東氣溫急降。
熱平衡改變 北極暖陸地冷
暖化改變了北極和赤道之間的「熱平衡」,美國本土嚴寒,北部卻相對溫暖,這現象正符合「北極悖論」理
論,即北極暖、大陸冷的異常氣候模式。美東今次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與北極悖論符合,若北極繼續急速暖化,同類極端現象未來會愈來愈多,故不能因為一兩次罕見寒流,而否定全球暖化現象。
隨覑溫室效應問題日益嚴峻,科學家普遍同意,若大氣二氧化碳水平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攝氏1.5至
4.5度。然而英國地質學會認為情況比這更嚴重,學會工作組於2010年發表題為《氣候轉變:來自地質紀錄的證據》的報告,去年底再公布附加報告,指出目
前許多氣候模型推測出的氣候變化,實際低估了氣候暖化問題的嚴重性。
考慮長期因素 氣溫升幅倍增
學會提出,現時的氣候模型通常計算短期和快速轉變因素,例如冰雪融化速度、雲層和水蒸氣變化。然而根
據過往氣候研究得出的地質證據,若將「地球系統敏感度」(Earth system
sensitivity)這長期因素納入考慮,包括巨型冰蓋減少及海洋水位上升等,地球實際氣溫升幅應是原估計的一倍。
工作組最新提出的數據顯示,南極冰核記錄到的溫度和二氧化碳水平同時增加,反映二氧化碳在改變冰河時
期上扮演重要角色。地質學會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只覑眼於「氣候敏感度」(Climate
sensitivity),即未來100年將發生的情況,但「地球系統敏感度」會告訴人們此後數百年發生的事。
二氧化碳水平 本世紀末爆錶
目前大氣二氧化碳水平逼近400百萬分率(ppm),若以現時的速度(每年2ppm)增加,到本世紀
末碳水平將升至600ppm,是過去2,400萬年來從未見過的高水平。有證據顯示,大氣碳水平及氣溫相對溫和地上升,會引致海洋水位顯著升高,並令海洋
酸性增加、氧氣減少。此前曾出現類似情況,造成海洋生態危機和生物滅絕,地球系統花了約10萬年才復原。
氣候暖化與雲量息息相關,有科學家認為,部分氣候模型估算低層雲層形成情況並不準確。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大氣科學家舍伍德及其同僚分析43個氣候模型的結果,發現得出低「氣候敏感度」(即碳水平增一倍令全球平均升溫少於攝氏3度)的模型,估算出的低層雲量太多。
高估雲量 實際應更熱
低層雲層能反射陽光,令地球溫度降低,較晴空無雲涼快得多。若高估了雲量,意味實際升溫應高於預測。舍伍德警告,除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地球氣溫到2100年將上升最少攝氏4度,較各國政府訂立的危險水平高一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