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穩中有序 人民幣國際化之路

文匯報

匯率由官方決定到市場決定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體制,人民幣匯率作為貨幣的一種價格,也從由官方決定轉由市場供求決定。其間歷經四輪市場化取向的漸進改革,在成功解決匯率高估問題的基礎上實現人民幣穩中有升,避免了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匯率貶值慣性和貨幣危機困境。讓匯率主要由市場決定,協調好政府與市場作用,實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動,是中國近中期匯率機制改革方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海巖 北京報道

回顧人民幣匯率70年軌跡,人民幣匯率在建國初期計劃經濟時代只是外貿內部核算和編制計劃的工具,實行固定匯率制,由國家制定和嚴格管理。1978年改革開放後,為解決外匯短缺、國際收支持續惡化、外匯儲備下降的困難,逐步形成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市場供求開始對人民幣匯率發揮作用。

2005年改掛一籃子貨幣 

到1994年國內出現經濟過熱,匯率高估且套利空間巨大,人民幣匯率實現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2005年官方宣佈開啟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逐步增大匯率波動幅度。2014年再推中間價形成機制改革,打開中間價「黑匣子」,讓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志傑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回顧人民幣匯率改革,市場化的取向和目標始終沒有改變,儘管由於複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下,改革過程中出現走走停停,甚至有所反覆。同時,通過漸進式改革和積極管理,在不同時期設置不同的匯率穩定機制,令匯率有序調整,沒有出現大震盪。

發展中國家 罕有無慣性貶值 

中國亦是為數不多沒有發生貨幣危機的發展中國家。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美元對包括人民幣在內19個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匯率指數(OITP指數),從1973年1月的2.1287升至2018年8月的163.4462,美元對這19種貨幣升值幅度超過75倍,1997年至今20餘年OITP指數升幅也達63%。而人民幣同期走出相反軌跡,對美元整體處於升值態勢,1994年以來對美元升值最高超過42%,2005年以來升值最高超過35%,避免了其他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貨幣貶值慣性。

至於未來,丁志傑認為,真正的有管理浮動的匯率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選擇。雖然中國從90年代開始一直宣佈人民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不同時期賦予「有管理」不同內涵,但離真正的有管理浮動還有差距。

未來淡出匯率管理目標

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界定,真正的有管理浮動屬於浮動匯率,匯率主要由市場決定,沒有公開的匯率管理目標,允許存在基於匯率穩定的政府干預。丁志傑認為,未來「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這一公開的匯率管理目標有必要淡出或取消,逐步放鬆外匯市場套期保值或投機性交易,推進利率市場化等。未來人民幣有機會被更多亞洲國家選擇作為貨幣錨,成為與美元區、泛歐元區並列的人民幣區,在區域內輸出貨幣穩定和經濟發展紅利。

文匯報

外匯儲備作為一國經濟金融實力的標誌,建國70年來也經歷從短缺到快速增長,2014年達到3.99萬億美元高峰,並至今連續13年佔據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地位,與此同時,外匯儲備也常常充當影響人民幣匯率改革和貨幣政策的重要角色。

連續13年膺最大外匯儲備國 

1994年匯率改革的一個目標就是「增加儲備」,當時採取官方匯率貶值、出口退稅、經常項目可兌換等措施支持製造業和出口部門快速發展,也使得經常賬戶順差不斷擴大,外匯儲備快速增加,從1993年的212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8,188億美元,2006年首次突破萬億美元。

2005年中國宣佈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後,人民幣兌美元進入升值通道,中國不得不在外匯市場大量買入美元,以緩和人民幣升值,但同時向社會釋放大量人民幣流動性,央行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提高準備金率等對沖。其間,中國外匯儲備從2005年7月的7,330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6月的3.99萬億美元高峰。

2015年央行改革中間價形成機制,引發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資本外流風險加大,央行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入市干預穩定匯率,外匯儲備逐步降至3萬億元左右。到2017年資本外流減少,外匯干預逐步減少,外匯儲備開始小幅回升,至今仍保持3萬億元以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