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9日 星期四

【健康Talk】5G輻射會致癌?

星島日報

在新冠肺炎陰霾下,謠言比疫症流傳更快,英國有陰謀論者聲稱5G技術導致疫症爆發,多座5G訊號塔因而遭縱火。雖然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的長期研究稱無證據表明移動網絡會致癌或致病,但大眾對無線射頻(Radiofrequency)會否致病致癌仍抱疑問,

要討論無線射頻會否致癌致病,先要理解甚麼是輻射。輻射是一種能量,一般可分為兩種:「游離輻射」及「非游離輻射」。「非游離輻射」的能量較低,很多時由環境而來,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十分有限,而5G訊號正屬「非游離輻射」。在2011年,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指出:認為無線射頻可能有致癌風險的研究,背後的理據,未能充分證實兩者間確實存在因果關係。在2018年,ACS再就此發言,認為相關研究仍未能達致無線射頻有致癌風險的定論,但建議個別人士如感擔心,可自行減少曝露於無線射頻的風險,例如在講電話時用上耳機,甚或減少使用手機。

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游離輻射(如X光線、伽馬射線等),其能量較高,足以改變、破壞體內一些包括DNA的分子結構,因而引致癌症。發現放射物質「鐳」的居里夫人便因長期在沒有任何裝備下接觸輻射,因而患上多種慢性病。然而,輻射如能運用得當,應用可以十分廣泛:醫學上,輻射可用作放射治療(電療)及造影術,只要確保由專業人士主理,實毋須擔心。

資料顯示,5G的佔用頻段包含sub-6g和毫米波頻段兩種,其中sub-6g頻段的熱效應已經被核實,不會危害健康。而利用毫米波(mmwave)提高數據傳輸速度是5G技術的最大突破之一。毫米波頻段會不會影響健康?闢謠文章指出,基於現行標準的研究表明,目前依然不需要對毫米波過分擔心。科學實驗表明,在10毫瓦/平方厘米下持續8小時的60ghz毫米波輻射,不會引起眼部損傷。同時,相似條件下的皮膚實驗表明,它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沒有留言: